当前,我市小麦已陆续进入收获关键期,为贯彻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科学指导农机手规范作业,最大限度降低机收环节损耗,确保小麦颗粒归仓,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精准把握适宜收获时期
小麦机收最佳时段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此时籽粒产量最高、品质最优。蜡熟末期特征为植株变黄,叶鞘茎部微绿,茎秆有弹性,籽粒黄硬、内含物蜡状,含水率20%-25%;完熟初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率低于20%。农机手需提前调试机械,针对今年干旱导致的麦田稀疏、秆矮情况,收割时应降低割台高度,保持匀速作业,避免因速度过快造成漏割。
二、科学选择作业行走路线
依据地块形状灵活选用顺时针向心回转、逆时针向心回转或梭形收割路线,确保卸粮便捷、减少空行。作业时保持直线行驶,转弯前停止收割、升起割台,采用倒车或直角转弯方式,严禁边割边转,防止分禾器、行走轮压倒未割小麦造成漏割。
三、合理调控作业速度
根据收割机喂入量、小麦产量、株高及干湿程度确定作业速度,作业全程(含开始前1分钟、结束后2分钟)保持发动机额定转速,避免急加速或急减速。遇小麦稠密、高产或湿度大时,适当降低速度;停车时待脱粒滚筒运转片刻后再熄火,防止籽粒残留。
四、精确调整关键部件
在破碎率≤1.0% 前提下,可将脱粒滚筒转速提高800-1000转/分钟,缩小滚筒与凹板间隙(入口间隙 4-5cm,出口间隙1-1.5cm)。清选时,风扇风量调至中等偏小(约 1500-1800m³/h),筛子开度调大至2/3,尾筛提升5-8cm,降低清选损失。
五、科学调控留茬高度
作业幅宽以割台宽度的90%为宜,确保喂入均匀;若小麦高产、高湿或留茬过低导致超载,需将割幅减至 80%。留茬高度一般控制在10-15厘米,兼顾防漏割与防割刀入土磨损;茎秆含水率高的地块,可选用双层割刀割台降低留茬。
六、精细调节参数设置
调整拨禾轮转速为收割机前进速度的1.1-1.2倍,弹齿或压板作用于作物高度的2/3处;作物密度大或倒伏时,适当前移拨禾轮增强扶禾能力。在破碎率达标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脱粒滚筒转速、减小滚筒与凹板间隙(入口与出口间隙比约4:1),提升脱净率;在含杂率达标的前提下,减小风扇风量、调大筛子开度及提高尾筛位置,降低清选损失。
七、针对性处置倒伏小麦
收割倒伏小麦时,降低割茬至 10 厘米以下,逆倒伏方向收获时拨禾弹齿后倾 15-30 度、适当前移,可加装扶禾器;顺倒伏方向收获时弹齿后倾相同角度。降低作业速度减少喂入量,增加风量并调好筛子开度,防止堵塞与裹粮损失。
八、妥善收割过熟小麦
针对过熟易落粒小麦,调低拨禾轮转速,避免击打麦穗掉粒;降低作业速度,适当减小清选筛开度,减少清选损失。优先选择早晨或傍晚茎秆韧性较强时收割,降低断秆与脱粒难度。
九、规范机收作业操作流程
根据作物特性选择作业挡位,通过速度、割茬与幅宽调整喂入量,确保机械在额定负荷下运行,降低夹带损失与堵塞风险。定期检查凹板筛与清选筛,及时清理泥土、潮湿物,作业结束后及时卸净粮箱存粮。
十、严控作业质量要求
采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收获作业时,作业质量宜达到以下要求:总损失率≤1.2%,破碎率≤1.0%,含杂率≤2.0%;留茬高度应满足当地农艺要求和下茬作物播种需求;收获作业后无油料泄漏造成的粮食和土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