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今年春季以来持续性高温干旱天气,我局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充分拓展小麦“一喷三防”减灾增产功能,扩大作业面积,增加作业轮次,助力打赢夏粮稳产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一喷三防”568.9万亩次,占小麦在田面积的129.1%,各类病虫害均控制在轻发生水平。
紧盯天气变化,及时安排部署。我局把全面推进小麦“一喷三防”作为稳定夏粮生产的关键一招,2月中旬就会同财政部门提前下达小麦“一喷三防”项目资金,及时安排部署有关工作。针对高温干旱天气,4月初就印发《渭南市2025年“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明确干旱天气统防统治任务,压茬部署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结合抗旱实际,组织召开全市小麦“一喷三防”现场会,制定《2025年渭南市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等4个指导性文件,健全“市级统筹,县级主抓,镇村落实”防控体系,推动“一喷三防”抗旱防控措施直达田间地头。
强化监测预警,开展科学防控。健全小麦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科学布设监测站点,配备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设施,提升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能力,全市共建设48个农作物病虫系统监测点。密切与气象、水务、应急部门联系,定期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建立小麦病虫害网格化调查网络,实行主要病虫“五日一查报”,做到打点保面、压前保后,防早防小、应防尽防。为有效降低旱情影响,今年在小麦抽穗扬花等关键期,将调查频次加密至“隔日一查”,累计开展病虫调查41次,发布预警信息60余期。
精准智能作业,做好防灾减灾。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思路,打破以往在抽穗扬花期开始实施“一喷三防”的常规理念,突出抗旱与“防病防虫防早衰”相结合,实施“南北分策”精准防控策略,做到“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南部灌区以赤霉病为核心,坚持“见花打药、雨前预防”,在小麦扬花期实行“首防+补防”双重机制;渭北旱塬聚焦白粉病、穗蚜,在小麦灌浆期推行“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一体化作业。据统计,今年全市共投入植保无人机2100余台、自走式喷药机860台,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6%,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防控网络,实现“一喷三防”精准施药、减药增效。
深入一线服务,凝聚共治合力。持续深入开展“三贴近”为民办实事夺丰收行动,组织1126名农技人员包联到户,指导农民群众落实旱情下病虫防控措施,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托“电视专栏+网络直播+大喇叭广播”立体宣传矩阵,开展“农技夜校”“田间课堂”培训120余场,发放技术宣传手册8万余份,解决药剂选配、器械操作等技术难题,农民满意度提升至92%。发挥统防统治示范带动效应,建成临渭区“吨粮镇”、蒲城县“千亩核心示范方”等28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通过“无人机飞防+社会化服务”模式,带动农民群众广泛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政府农户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