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农业农村局

首页/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

渭南农技成果“甜蜜”雪域高原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10-14 17:14

“成功了!‘俏也争春’和‘金镶玉’两个西瓜品种表现不错,适合在西藏阿里地区推广种植。”10月5日,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陕西省第十批援藏队员、我市农业农村局农科院干部何晓庆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高兴地告诉记者高原西甜瓜栽培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手机的另一端,只见她和几个队员围桌而坐,对桌面上的一块块西瓜进行果型、皮色、底色、纵横径、糖度、瓤色、剖面均匀度、风味等相关果实性状的测定、记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地上还放着20多个西瓜,标注着“瑞红冰花”“新秀一代”“蜜妮2k”“糖王k5”等品种标识。“双节”期间,这些援藏工作者没能与家人团聚,助农的快乐为他们平添了几分节日的喜庆。

在高原上栽培西甜瓜的事儿,要从今年5月说起。彼时,何晓庆主动请缨援藏。按照组织安排,她被委派到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初来几日,她便听当地干部说,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条件差。近年来,随着援藏资金的不断投入,也有人搞设施大棚,但远不能满足需求。当地群众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绝大部分都是从新疆、青海等地长运而来。

作为一名农技干部,听到这些话后,何晓庆的内心便翻腾起来,盘算着能否在自己的“老本行”——西甜瓜培育上有些作为。她走访了一些干部和农户发现,当地大棚里栽植的西甜瓜品种杂乱,品质不高,产量也低,便决定开展高原西甜瓜品种筛选栽培试验,从内地高品质西甜瓜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在阿里地区生长的品种,让渭南农技成果“甜蜜”雪域高原。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5月,阿里进入“解冻期”,气温回升。何晓庆抢抓农时,每天下班后,急匆匆地吃了饭,就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试验里。

她先整理种子,将一粒粒西甜瓜籽从行李箱里翻出来分类。进藏前,她习惯性地将种子装进行李箱,原本只是希望有机会在农业交流中展示渭南西甜瓜技术成果。没想到,一来就派上了用场。

种子整理好了,紧接着便是催芽育苗。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一个行政单位,自然没有试验大棚。找一块“试验田”,成了何晓庆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她四处问询求助,她的试验设想,感动了周围的人。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阿里地区噶尔县一家农业生态园老板借给她半个大棚,大约3分多地,供她开展试验。

由于科研机构不健全,好多试验设施都不具备,给催芽育苗带来了诸多不便。何晓庆迎难而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催芽箱就找来电热毯代替,没有高原育苗经验就以不怕失败的精神创造经验。第一次温度太高,第二次水分不足,第三次水又多了……几番下来,不是这问题就是那问题,但何晓庆始终耐着性子摸索着、小心翼翼反复着,前前后后近10次试验才催芽成功。

新绿萌发不久,就进入穴盘播种阶段。这活一个人完成不了,大棚里虽有几个藏民工人愿意帮忙,可他们完全不懂技术,需要手把手去教。而语言又不通,沟通很费劲,干活很艰辛。何晓庆一边自己干,一边教工人干,一波三折总算完成了育苗。

新育的小苗本就弱,又在高原地区,何晓庆告诉自己,必须像呵护婴儿一般呵护好她的“小宝贝”们。那些日子里,她每天从执法大队下班后,就迫不及待地赶往大棚。从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过来,虽然只有3公里多的路,但已是郊外,没有公交车,也没有“滴滴”,只能搭乘出租车去,一来回车费就得40元。她坚持每天晚上7点准时进棚,然后争分夺秒地管护瓜苗,光照、温度、湿度,测量、调控、观察,生怕不能多干一点,干着干着就忘记了时间。有几次起身返回时都过了夜里10点,连出租车也没有了,只好借别人的电动自行车骑行回单位。黑漆漆的天,黑漆漆的路,路上没有行人,偶尔有大货车呼啸而过,算是给她壮胆和陪伴……

后来,援藏工作队的领队得知了情况,便号召队友们给她帮忙。旋地、起垄、覆膜,大家一有时间就到大棚里忙碌着。何晓庆深感欣慰,越干越有心劲。

而到了瓜苗定植期,困难又来了。这是个技术活,短时间内难以掌握。队友们定植的不是过深,就是过浅,造成了大量死苗,给何晓庆后期补苗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再往后技术含量更多,如整枝、授粉、打叉,灌水、施肥及滴灌带临时漏水安装维修等,大家帮不上忙了,只能全部由她独自完成。

暑期8月,阿里地区孔繁森小学的学生来生态园参加实践活动。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小西瓜、小甜瓜,孩子们十分惊喜。他们平时吃的长运来的水果,通常在未成熟时便已采摘,以避免运输中烂掉。因而对眼前这些能等到真正成熟后再吃的西瓜,孩子们充满了期待。“它们能长熟吗?很甜吗?”一个孩子问道。“能熟!很甜的!等它们在这‘安家落户’了,我们每年都能吃上当季成熟的、新鲜的瓜了。”何晓庆亲切地对孩子们承诺道。

如今,金秋10月,西瓜成熟了,试验成功了,且两个品种表现较好,适宜高原种植。何晓庆的承诺实现了。

“由于气温骤降,夜间温度只有零下8℃,试验甜瓜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熟。待品种筛选全部完成后,我打算申报农业项目,在阿里地区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努力让这里的群众能品尝到‘家门口的甜蜜’。”何晓庆告诉记者。

“人们常说,西藏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阿里地区的农作时间很短,何晓庆又不是专职来搞农技的,做好组织安排的农业执法工作本就很好了,她还积极发挥自身特长,牺牲休息时间,吃苦耐劳,争分夺秒地开展农技试验,把内地高品质西甜瓜品种引进西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福堂说,何晓庆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农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展现了渭南干部的援藏担当和情怀,对倾注高原、无怨无悔的援藏精神作出了诠释。

记者手记:认识何晓庆是在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当时她在蒲城县开展西甜瓜试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土味”浓厚。她穿着蓝色工服,头戴大草帽,脖颈搭毛巾,脚下蹬布鞋,在地里勾、搂、耙、锄,十分熟练。忙完了,驾驶农用三轮车,拉着农具和瓜,风尘仆仆,返回宿舍。“我是不是不像农技工作者,更像是个农民。”她自我调侃着。她说自己就喜欢这样,朴实、踏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次援藏,她不改本色,工作之余,又“自找苦吃”,以奉献为乐,朴实、踏实地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让人感动。她有两个女儿,大的10岁,小的4岁。相隔千里,牵挂和思念时刻萦绕心间。她也有高原反应,常常吸一会氧气干一会活。但她不愿提及这些。她对我说:“谁的工作都有难处,既然选择了援藏,就热火朝天地干一番,困难说多了就是矫情。”简短的话语,令人敬佩。这就是我们的基层农技工作者,躬身大地,情系“三农”,用科技唤醒土地,书写出人生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