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农业农村局

首页/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

亮眼了,渭南农业“人才树”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1-08 08:36

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市委组织部的培育下,渭南的农业“人才树”,如今刚满15岁。其树名曰“渭南市农业专家服务团”,分为粮油、林水、果树、蔬菜、畜牧5个分团。每个分团有10名专家,每名专家又有一个小分队,如此不断扩展、延伸,从市到县,再到镇、村,几乎做到了全覆盖。

他们,在那块田地

“面对过山车式降温,小麦咋个越冬?”

1月2日,市农科院孙镇小麦试验田,市管拔尖人才、市农学学科首席专家、粮油分团团长张养利正在为种粮大户传授小麦冬季管理技术。

翻开培训服务记录,2023年12月18日、22日,张养利在华阴市华西镇北洛村和新和村、焦镇村、孙庄村,开展小麦防冻减灾技术服务;12月25日、27日,在蒲城县孙镇白杨树村、甘北村为高素质农民进行小麦高质量播种技术和冬季管理技术指导。

“粮食丰收,技术要好,品种要优。”张养利说。

2023年3月,粮油分团专家自主选育的国审旱薄地小麦新品种“渭麦9号”,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其后,“渭科12”“渭科15”“渭科16”3个玉米新品种成功通过陕西省审定。

2023年春季,小麦遭遇断崖式降温,粮油分团即时提供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全市农业系统1000名农技人员下沉到乡村,进行为期100天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临渭区故市镇、蒲城县荆姚镇、渭南市农科院孙镇基地分别建立的300亩示范田,经专家实收测产,平均亩产小麦627.8公斤、玉米881.16公斤,两者相加初步达到“吨半田”示范建设目标。

专家的全程跟踪服务,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育种不断突破、技术及时跟进、高产创建稳步推进,2023年我市取得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他们,在那边林区

“花椒耐旱、好管,咱就栽花椒树吧。”

“不栽不知道,一栽才明白,这务花椒也得靠技术,还得不断创新技能。”

白水县西固镇中文化村的麻润万栽植花椒已有8年,这是他栽植前后的思想认识。

距西固镇南1公里处就有一家煤矿,麻润万就在这片无法浇灌的采空区栽植了70亩花椒树。

问及亩产与收入,麻润万笑着说:“亩产平均300多公斤,亩均收入1.6万元。”麻润万心里明白,能有这好收成,与市管拔尖人才、林水分团团长郭军成的常年指导分不开。

“郭团长8天一趟,10天一回地前来指导,让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积攒了能量。”麻润万说。

“起垄栽培、覆盖地膜”。这是麻润万的栽植诀窍。

润万家庭农场里,一排排花椒树整齐划一。树下,统一起垄,盖着黑色的布。郭军成说:“树下覆膜,前期能提温,后期能降温,中期能保墒,外加能除草;树下起垄,能防冻、护根;树与树的行间,是机械耕作区。”

在郭军成的指导下,麻润万成了渭南市花椒科技示范户。麻润万为自己定下目标,“当村里的能行人。”

勤奋好学的麻润万掌握了冬剪枝、春拉枝、夏掐尖摘心技术,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带领周边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

1月2日,润万家庭农场里,麻润万带着大家伙剪枝,讲解着“整树形,扩树冠;去老枝,留新枝;大枝亮堂堂,小枝闹攘攘”的技巧。

暖暖的阳光洒满大地,麻润万心中充满了希望,“科技致富不是梦,来年又是丰收年!”

他们,在那片果园

“现在苹果啥价钱?”

“商品果子,1公斤6元多;精品果子,1个卖到10元。”

市管拔尖人才、市苹果技术推广首席专家、果树分团团长郭学军和白水县新农田合作社理事长焦鹏聊着苹果行情,分析着苹果走势。

“新农田”有200亩苹果园,栽植着瑞雪、瑞阳、瑞香红等在白水这片土地上选育出的新品种,果树分团的专家便成了这里的常客,上门送服务、全年做指导。

这不,元旦收假第一天,郭学军和果树分团成员、白水县园艺站技术干部王小军一起,为“新农田”苹果基地的技术员及周边果农进行整形修剪指导。

“冬季是果树休眠期,而12月至次年1月,则是整形修剪的关键期。”郭学军说。

“大家看,这棵树呈纺锤形。”郭学军说,“整棵树有26个枝,中部这个向上长的枝就是无用枝,需要剪掉。”

“这枝强壮得很,长了两三年了,剪掉可惜得很。”有技术员疑惑地问。

“不剪掉它,会影响周围一大片。把它剪掉,光路就打开了。”郭学军现场示范。

“树有树头,枝有枝头;主从分明,促控结合;单轴延伸,下垂结果。”郭学军一边修剪,一边讲解着。

给果农讲技术,就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多年的基层经验,让郭学军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技术为果农做着培训。只要听说郭学军来讲课,不管是在地里,还是在教室,场场爆满,果农直呼“讲得好!”

蔬菜分团的集雨灌溉技术得到省上认可,在全省推广;畜牧分团的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正在持续推进中……

服务产业、振兴乡村,5个分团发挥各自优势,选育、引进新品种;做调研、写论文;主持、参与制定地方标准;规范技术流程。同时,开展技术培训,有线上、线下,有视频、抖音,有课堂、田间等多种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开展600余场次,受益群众25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