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渭南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的报告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扎实履行各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农业领域清洁能源改造行动
一是排查治理农业生产性燃煤设施。按照“冬病夏治”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业大棚、畜禽养殖场排查督导,重点对2019年拆改的使用燃煤设备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回头望”检查,严防治理成效反弹、回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场,开展农业生产清洁能源替代宣传等,加强业主思想教育,坚决杜绝农业生产供暖使用散煤现象。二是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制定印发《渭南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进一步做好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助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对大荔县、合阳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进行考核验收,反馈存在问题,指导做好各项整改工作。结合千名农技人员“三贴近”技术服务大比武活动,要求每名包镇进村农技人员在指导农户做好夏粮田间管理的同时,积极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好处及焚烧秸秆的危害。截至2023年底,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4%。
二、持续推动农业氨治理
一是做好农药化肥减量工作。制定印发《渭南市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在华州区柳枝镇召开全市小麦穗期“一喷三防”启动现场会,推广病虫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和专业化统防统治。2023年,全市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4.5%,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56.6%,农业绿色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合阳县路井镇召开全市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技术现场会,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进行培训,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施肥“三新”技术宣传,全市累计在各类农作物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71.67万亩,技术覆盖率达95.77%。二是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制定印发《渭南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按照“种养结合、粪污利用、生态保护”发展思路,以加快白水县、临渭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示范推广黑膜替代传统混砖结构集污池技术,不断提升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截至2023年底,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48%。
三、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农业生产、生态环保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印发《渭南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指导各县农业农村部门从源头管控、台账建设、适宜评价、体系完善、加强监测、宣传引导等方面安排部署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按照陕西省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技术要求,组织各县根据覆膜作物、种植制度、地块面积、覆膜年限、回收方式等因素有序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工作。在全市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59%。白水县建立的“两膜一袋”回收体系建设模式在全省农膜回收推进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四、完成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数据汇交
市县两级抽调近200名技术人员参与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市农技中心、市畜渔中心分别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相关专家及各县市区技术骨干为组员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植物病虫害和水生动植物普查技术指导组。根据普查清单、样地调查、标本制作及数据录入和审核等工作任务,指导各县市区做好普查工作质量控制。截至2023年底,全市普查农业外来入侵植物57种、植物病虫害种类9种、水生动植物3种。按照普查工作进度要求全面完成普查数据汇交工作。
五、积极实施旱作农业节水行动
围绕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依托陕西省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在白水县、合阳县建立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集成推广渭北粮食生产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棚面、路面集雨补灌等高效节水模式。开展节水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试验示范,辐射带动集雨补灌、蓄水保墒、地膜减量增效、抗旱抗逆等技术。据统计,全市地膜覆盖76.81万亩、秸秆覆盖341.26万亩、蓄水保墒323.2万亩,抗旱抗逆198.9万亩;喷灌、滴灌推广面积169.163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面积140.8万亩。
六、不断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严格落实黄河禁渔期制度,严厉打击禁渔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在渭河、洛河流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年投放各类鱼苗20余万尾,有效保护和改善了水生态,维护了黄河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因地制宜设定改厕目标,逐年分解任务,合理设定流程,落实资金保障,实施建档立卡,强化技术引领,完善后续管控,引导“整村推进”。在“八清一改”主抓村内环境基础上,突出“五边四荒”狠抓村庄周边重点区域环境整治,累计新建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65.3万座、普及率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