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五次党代会部署,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描绘好战略蓝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特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规划(2018-2022年)。
第一节 振兴基础
全市上下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地,积极适应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17年,渭南各项农业生产指标稳居全省前列,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430.5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243亿元,果菜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20.5、103.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60元。
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蔬的思路,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粮果畜菜等农业主导产业,粮食安全保障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提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强。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小麦供种率稳定在95%以上,全市粮食面积758.16万亩,总产211.08万吨,总产占全省的20%以上;果业规模稳步扩大,水果总面积发展到 385万亩,总产量达到 463万吨,水果总产占全省的25%左右;瓜菜生产面积195.6万亩,产量480万吨,建成以瓜菜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369个(其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48个),蔬菜和瓜类总产占全省的30%以上;肉、蛋、奶产量达到55万吨、28万吨、62万吨;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8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83万吨;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5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农机总动力达到55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5%。在特色水果产业优生区域重点构建了苹果、梨、葡萄、鲜食枣、猕猴桃和时令水果等六大区域板块,荣获“中国优质果品示范基地”称号,“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合阳红提”荣获“2017年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渭南市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优质果品示范基地”。
我市农业农村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是:区域农业发展不均衡,农民收入存在差距;产业布局结构不优,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匹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效益总体偏低,原料农产品多,优质农产品少,加工农产品少。
第二节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三农”思想的精髓,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认真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成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产业扶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到2022年,完成600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05万吨左右;瓜菜生产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产量500万吨;水果面积发展到400万亩,产量600万吨;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80万吨、30万吨、90万吨以上;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6.5万吨;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以上;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7个;农机总动力达到68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职业农民总数达到3万余人,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
第二章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意见,加快科技成果转换进程,促使科技成果研发更切合实际应用;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完善农业科技研究支持方式,大力支持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围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关键领域,强化科研攻关,出台社会金融资本进入农业科技领域管理扶持办法;继续完善全市110科技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出台基层农技人员奖励激励办法,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基层农技人员采用联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科技研发推广组织等方式,推广农业科技;加快推进西北农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平台建设,辐射带动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农业乡土人才发掘培养,探索乡土人才聘任制实施办法,合理化管理并充分提升乡土人才便捷、切实的服务能力,探索建立乡土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农业科技能力提升的良好氛围。到2022年,全市形成完备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基础农技人员科技推广能力大幅提升。
二、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引进扶持一批实力强、前景好的种业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引导种子企业加强同科研教学单位联合育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建设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统一收集、管理、开发农作物种质资源;以小麦、玉米、蔬菜、苹果、猕猴桃、葡萄等新品种选育为主,创建规模化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国家畜禽改良计划,加大关中奶山羊、白水同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引导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研发领域,鼓励科研机构优秀人才进入种子企业。到2022年,全市建成较为完备的种子资源体系,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研发新的种养品种3个以上。
三、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建立完善的农机化生产技术体系,引导促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技术融合发展,引导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补贴资金向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倾斜,探索建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土地流转等服务模式;推进苹果、猕猴桃、冬枣等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蔬菜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实施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项目,全面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推广良种良法、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机械深松、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推进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示范;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探索推广废弃农膜回收技术,在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区加强示范,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到2022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小麦、玉米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并稳定在94%、90%以上。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
以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信息服务便捷化为目标,加强资源整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指导全市物联网试点建设,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果库、畜牧养殖场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精准化作业,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现代化、精准化水平;规范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配合省级做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确保农村改革中农民利益;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种养殖全程投入品记录可追溯机制,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与生产主体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推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培育指导发展农产品电商,完善村级商贸、物流系统,打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渠道,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流通服务平台。到2022年,全市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100个,物联网试点20个,所有的县均建设完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倾斜力度,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领域。加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旱作农业三大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区域性、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资金支持重大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基础性科研、种质资源保护、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优化投入结构,向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倾斜,支持开展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绿色生产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程试点,加强治理技术、治理模式的总结推广;完善涉农资金监管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2022年,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稳中有升。
二、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加大直接补贴力度,重点向普通农户倾斜。完善结构调整补助政策,继续支持粮改饲、粮豆轮作,加大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支持力度。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绿色高效机具,加大对粮棉油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探索出台地方性补贴政策。
三、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设施抗风险能力,完善农业气象预警机制,推升预报能力,做好农业灾害应急处理及日常应急演练,指导培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应对农业灾害水平;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推出多层次、可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力争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做好中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传统险种,力争小麦、玉米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积极探索价格指数和气象指数保险等试点。继续以苹果期货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期货对冲机制,探索“期货+保险”运营模式,分担农产品市场风险。到2022年,力争全市农业保险范围覆盖主要生产品种,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章 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一、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把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05万吨以上,谷物自给率保持在100%。按照“强基础、提单产、保口粮”的思路,努力提高粮食自给平衡保障能力。全市完成600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及建设。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推进小杂粮规模化生产,扩大春播马铃薯种植范围。推行良种繁育、农机农艺融合等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攻关,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1.在中部建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区。具体分布在富平县流曲镇、美原镇、齐村镇、宫里镇、到贤镇,蒲城县荆姚镇、苏坊镇、兴镇、党睦镇、陈庄镇、紫荆街道办、椿林镇、孙镇、洛滨镇、永丰镇、龙池镇、龙阳镇,澄城县王庄镇、安里镇、尧头镇、城关街道办、交道镇、韦庄镇、寺前镇,合阳县王村镇、城关街道办、和家庄镇、黑池镇、路井镇、新池镇,大荔县朝邑镇(含朝邑农场)、韦林镇(含沙苑农场)、许庄镇(含大荔农场)、赵渡镇、官池镇、苏村镇、羌白镇、下寨镇、段家镇、东城街道办,临渭区官道镇、故市镇、蔺店镇、下邽镇、交斜镇、孝义镇、官路镇,华阴市华西镇(含华阴农场)、罗敷镇、华山镇、孟塬镇、太华办、岳庙办。
2.在北部发展特色小杂粮生产区。具体分布在富平县老庙镇,蒲城县罕井镇、高阳镇,白水县西固镇、雷牙镇、史官镇,澄城县冯原镇、赵庄镇、庄头镇,合阳县金峪镇、甘井镇、同家庄镇、百良镇,韩城市芝川镇、芝阳镇。
3.在黄洛渭三河沿线发展大豆花生产业带。具体分布在大荔县苏村镇、官池镇、韦林镇(含沙苑农场)、赵渡镇,华阴市华西镇(含华阴农场)。
4.在南部发展春播马铃薯生产区。具体分布在华州区赤水镇、下庙镇、柳枝镇、华州街道办、杏林镇、莲花寺镇。
二、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严守耕地红线,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到2022年,确保751.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按照中部平原区、北部台塬区、南部台塬区等三大区域,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各类农田建设资金,做好项目衔接配套,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确保建成244万亩、力争建成50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到2022年农田有效灌面积达到485万亩,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升0.5-1个等级。
第二节 加快果业转型
按照北部苹果,中部酥梨、葡萄、冬枣、樱桃,南部猕猴桃、桃李的布局,在交通便利城市近郊区,重点发展时令特色水果,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形成七大区域。
1.苹果产业优势区:在渭北海拔800米以上地区重点发展红富士优系为主的晚熟苹果品种,集中在白水县北塬镇、尧禾镇、杜康镇、雷牙镇、史官镇、林皋镇,澄城县冯原镇、王庄镇、赵庄镇,合阳县甘井镇、金峪镇、同家庄镇,韩城市板桥镇、芝川镇、芝阳镇。渭北南部及秦岭北麓海拔600-800米地区重点发展中早熟苹果和瑞雪、粉红女士等优良品种,集中在富平县梅家坪镇、到贤镇、庄里镇、薛镇、美原镇,蒲城县尧山镇、桥陵镇、洛滨镇、孙镇,澄城县韦庄镇、交道镇、安里镇,合阳县和家庄镇、王村镇、路井镇,大荔县冯村镇、许庄镇。
2.酥梨产业提升区:以蒲城县荆姚镇、党睦镇、苏坊镇、椿林镇、陈庄镇、龙阳镇为中心,积极推广砀山酥、玉露香等优良特色梨品种,辐射澄城县韦庄镇、寺前镇、交道镇,合阳县路井镇,富平县到贤镇、刘集镇,临渭区官底镇、交斜镇,大荔的段家镇、安仁镇。
3.葡萄产业优势区:以合阳县新池镇、黑池镇、路井镇、坊镇、同家庄镇,临渭区下邽镇、吝店镇、故市镇、官道镇、官路镇,蒲城县尧山镇为核心,重点推广鲜食优质葡萄品种,适度发展酿酒型品种。
4.鲜食枣产业功能区:以大荔县安仁镇、城关镇、许庄镇、朝邑镇、埝桥镇、双泉镇、冯村镇,临渭区交斜镇、官道镇为重点,在黄河、渭河、洛河流域建设鲜食冬枣基地。
5.猕猴桃产业优势区:在秦岭北麓,以临渭区闫村镇、三张镇、丰原镇、阳郭镇、向阳办,华州区赤水镇、大明镇、高塘镇、瓜坡镇,潼关县安乐镇、代字营镇为重点发展猕猴桃基地。
6.樱桃产业示范区:以澄城县庄头镇、寺前镇、交道镇、韦庄镇、赵庄镇为重点;辐射合阳县金峪镇、坊镇,富平县梅家坪镇,临渭区向阳办等镇大力发展樱桃基地。
7.软籽石榴试验示范区:以潼关县秦东镇、城关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华州区、临渭区发展软籽石榴示范区。
第三节 发展现代畜牧业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千万头生猪、七十万头牛、三百万只羊、亿只禽和区域特色养殖五大产业示范区为抓手,以实施标准化健康养殖等十大工程为重点,全力打造健康型、生态型、品牌型、创新型、安全型的“五型”畜牧产业,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服务方式、监管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把我市建成全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1.千万头生猪产业示范区。以澄城县冯源镇、赵庄镇、王庄镇、安里镇、庄头镇、尧头镇、交道镇、韦庄镇,大荔县段家镇、许庄镇、冯村镇、埝桥镇、羌白镇、西城街道办、东城街道办,蒲城县尧山镇、椿林镇、龙池镇、洛滨镇、孙镇、永丰镇,临渭区交斜镇、孝义镇、官路镇,白水县尧禾镇、杜康镇、林皋镇、西固镇,华州区赤水镇、华州街道办、杏林镇、柳枝镇、瓜坡镇等为重点,以河南牧原600万头生猪产业化集群项目、陕西正大100万头生猪产业示范项目和陕西石羊100万头生猪“云养殖”项目等为抓手,建设千万头优质生猪产业示范区。
2.七十万头牛产业示范区。以合阳县金峪镇、同家庄镇、坊镇、新池镇、洽川镇、黑池镇、城关街道办,大荔县西宜镇、范家镇、朝邑镇、赵渡镇,华阴市华西镇,富平县到贤镇、流曲镇等为重点,依托中垦乳业30万吨乳制品加工基地、华阴草滩牧场等龙头企业,健全养殖、加工、物流、销售产业链条,全力打造优质奶源基地。以大荔县下寨镇、官池镇、韦林镇、赵渡镇,蒲城县高阳镇、桥陵镇、荆姚镇、龙池镇,临渭区下邽镇、蔺店镇、官路镇,华州区赤水镇、莲花寺镇、柳枝镇等为重点,发展肉牛养殖。
3.三百万只羊产业示范区。以富平县梅家坪镇、庄里镇、齐村镇、宫里镇、曹村镇、流曲镇、到贤镇、美塬镇、老庙镇、城关街道办、东华街道办、留古镇、刘集镇、张桥镇,蒲城县兴镇、荆姚镇、尧山镇、椿林镇、紫荆街道办,临渭区官底镇、下邽镇、蔺店镇、官道镇、故市镇为重点,加快奶山羊产业升级和羊乳加工业发展。以大荔县官池镇、韦林镇,澄城县冯源镇、韦庄镇、寺前镇,蒲城县桥陵镇、陈庄镇、党睦镇、龙池镇,白水县尧禾镇、史官镇,华阴市罗敷镇、孟塬镇为重点发展肉羊产业。
4.亿只禽产业示范区。以蒲城县陈庄镇、椿林镇、罕井镇、荆姚镇、龙池镇、龙阳镇、桥陵镇、苏坊镇、孙镇、兴镇、尧山镇、永丰镇,大荔县朝邑镇、冯村镇、两宜镇、埝桥镇、苏村镇、下寨镇等为重点,依托石羊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5000万羽肉鸡产业示范区。以潼关县代字营社区、太要镇,大荔县羌白镇、官池镇为重点,依托广东安大、陕西丰沛,健全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3000万羽肉鸭产业示范区。以临渭区崇凝镇、丰原镇、故市镇、官道镇、交斜镇、蔺店镇、桥南镇、三张、下吉镇、向阳办、孝义镇、闫村镇、阳郭镇,华州区赤水镇、大明镇、高塘镇、瓜坡镇、金堆镇、莲花寺镇、柳枝镇、下庙镇、杏林镇,富平县曹村镇、到贤镇、淡村镇、城关街道办、东华街道办、宫里镇、刘集镇、留古镇、流曲镇、美原镇、齐村镇、薛镇,合阳县百良镇、城关街道办、坊镇、和家庄镇、黑池镇、同家庄镇等为重点,依托陕西正大、石羊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2000万羽蛋鸡产业示范区。
5.区域特色养殖示范区。以蒲城县荆姚镇,临渭区丰原镇、崇凝镇、华州区莲花寺镇,潼关县代字营镇为重点发展乳鸽养殖;以临渭区桥南镇,潼关县秦东镇、代字营镇、太要镇,澄城县尧头镇,蒲城县桥陵镇,韩城市芝川镇为重点发展獭兔养殖;以大荔县官池镇为重点发展鸵鸟养殖;以临渭区三张镇为重点发展孔雀养殖。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贫困户)”机制,打造一批特色精品畜牧产业板块。
第四节 做强蔬菜产业
坚持“无公害、名特优、季节差”的发展思路,加快品种结构调整,稳定露地瓜菜、扩大设施面积,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瓜菜产品,增加反季节蔬菜和精细菜供给。加强设施蔬菜标准园示范带动作用,推进设施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以越冬生产的高标准新型日光温室为重点,扩大设施规模,提升反季节供应能力。实现结构优化、自给平衡、外销增收的目标。
1.以富平县淡村镇、东华街道办、留古镇、张桥镇、美原镇、薛镇等镇为中心,联合阎良、秦汉新城、泾阳、三原、高陵等地共同打造西咸都市设施农业区。
2.以大荔县两宜镇、范家镇、双泉镇、冯村镇、埝桥镇、羌白镇、下寨镇、官池镇、苏村镇、朝邑镇、赵渡镇、朝邑农场、沙苑农场,华阴市孟塬镇、岳庙办、华西镇、华阴农场,华州区瓜坡镇、赤水镇、下庙镇、莲花寺镇、华州街道办,合阳县新池镇、黑池镇、和家庄镇,澄城县交道镇、寺前镇、韦庄镇等为重点打造沿黄公路南段百万亩设施农业区。
3.以华州区瓜坡镇、赤水镇、下庙镇、莲花寺镇、华州街道办,临渭区官路镇、官道镇、官底镇、下邽镇、孝义镇、阳郭镇、闫村镇,大荔县冯村镇、埝桥镇、羌白镇、下寨镇、官池镇、苏村镇、朝邑镇,蒲城县龙阳镇、龙池镇、党睦镇、陈庄镇、荆姚镇、紫荆街道办、荆姚镇、苏坊镇、兴镇、桥陵镇,富平县美原镇、张桥镇、留古镇为重点打造设施蔬菜产业带。
4.以蒲城县龙阳镇、龙池镇、党睦镇,大荔县冯村镇、埝桥镇、冯村镇、朝邑镇、羌白镇、下寨镇,临渭区官路镇等为重点打造设施西甜瓜产业优势区。
5.以黄洛渭河沿岸合阳县洽川镇,大荔县范家镇、赵渡镇,华阴市岳庙办,华州区下庙镇,临渭区辛市镇等县市区为重点打造黄洛渭河沿线设施莲藕产业带。
6.以华州区大明镇、高塘镇、金堆镇为重点,辐射临渭区、华阴市周边山区乡镇试点发展高山菜。
第五节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人文历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市场化开发、板块化集聚。发展核桃、花椒、柿子等干杂果,培育油用牡丹、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拓展农村经济增长新空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品推介和产销对接,推进特色农产品从区域性消费向全国性消费转变,从少数群体消费向全民性消费转变,从季节性消费向全年性消费转变,适时调整规模。
1.以韩城市西庄镇、新城街道、芝川镇,合阳县洽川镇,大荔县赵渡镇,华阴市华西镇,华州区杏林镇等为重点打造我市黄河滩、渭河滩、洛河滩和秦岭北麓四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
2.以韩城市新城办、金城办、芝川镇、芝阳镇、板桥镇,临渭区阳郭镇、桥南镇、阎村镇、三张镇、向阳办,华州区杏林镇、大明镇,潼关县城关街道办、安乐镇、秦东镇、代子营镇、太要镇、桐屿镇,澄城县冯原镇、王庄镇、尧头镇、庄头镇、城关街道办,合阳县坊镇、百良镇、同家庄镇,富平县张桥镇、庄里试验区、薛镇、宫里镇、曹村镇、齐村镇、老庙镇、美原镇等为重点发展花椒种植基地。
3.以富平县张桥镇、庄里试验区、薛镇、宫里镇、曹村镇、齐村镇、老庙镇、淡村镇、到贤镇、城关街道办,华阴市岳庙办,澄城县尧头镇为重点发展柿子种植基地。
4.以临渭区丰原镇、阳郭镇、蔺店镇,华阴市孟塬镇、太华办、罗敷镇、岳庙办,合阳县城关街道办、王村镇,澄城县庄头镇,蒲城县椿林镇,潼关县桐峪镇为重点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在临渭区丰原镇、阳郭镇打造集玫瑰种植、加工、研究、培育、销售为一体的玫瑰产业;以合阳县城关街道办、王村镇,蒲城县椿林镇,潼关县桐峪镇为重点发展油用牡丹种植;以华阴市孟塬镇、太华办、临渭区蔺店镇为重点发展茶菊种植。
5.以临渭区阳郭镇、桥南镇、阎村镇、丰原镇、三张镇,华州区杏林镇、大明镇,潼关县桐屿镇,澄城县尧头镇、赵庄镇,合阳县坊镇,富平县曹村镇为重点发展核桃种植。
6.以蒲城县桥陵镇,富平县老庙镇、薛镇,临渭区蔺店镇,澄城县尧头镇、城关街道办,合阳县和家庄镇,华州区金堆镇,潼关县太要镇,大荔沙苑和黄河滩区为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
7.以华阴市华山镇、潼关县安乐镇、太要镇、桐峪镇为重点发展板栗种植。
第六节 提升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园)发展水平
围绕治土、治水、治肥、治药、治添加剂,抓好土壤、水质、化肥、农药、饲料和兽药添加剂治理,推动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园)提质增效。引导各类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园)聚集,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继续培育和认定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5年内力争创建1-2个国家级产业园,每年争创1—2个省级产业园区;制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意见,每年认定5—10个市级产业园。建设好白水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果畜菜等农业主导产业调整优化,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强辐射示范,进一步拓展功能,完善产业体系,不断创新经营服务机制,集中打造一批集产业、品牌、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引领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第四章 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主体新型化、现代农业组织化。
第一节 培养提升农业品牌
一、创建农业品牌
在优质农产品中注入更多的渭南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围绕生态引领、绿色方向、循环发展、持续增力的发展思路,建立市县两级农业品牌目录制度,优化品牌标识。实施老品牌提档升级,加快名优新品牌培育,推进优势品牌整合,加快形成区域公用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企业和合作社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农业品牌。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借助西洽会、农高会及各种农贸展销活动,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加强品牌市场营销,讲好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形成品牌支持体系,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市场效益挂钩,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打造品牌,提升“三品一标”的影响力,加大区域性主导产业和公共品牌优化整合力度,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打造渭南农业“金字”招牌。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提高涉农地理标志商标及其他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到2022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渭南名优特色农产品直销窗口、农超对接规模化示范园,评选陕西省名优农产品品牌50个。
二、完善品牌机制
培养一批懂得品牌创建和经营的农业经营人才,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开发、加工及市场拓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大对品牌创建、品牌认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品牌宣传推广的扶持,构建品牌创建的体制机制。完善品牌发展政策,加快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品牌注册、培育、拓展、保护等手段,创建自身品牌。统一区域品牌形象,强化品牌组织,形成品牌体系,逐步将农特产业、文化产品、旅游产品也纳入其中。构建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和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
三、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略
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监管制度机制更加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系统性、区域性问题隐患得到有效解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四、发展绿色增产新模式
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绿色发展技术、农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畜禽绿色健康养殖及废弃物处理资源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果菜沼畜循环农业技术等综合技术模式。围绕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优质农业品种、高效生态关键技术和绿色生态种养模式。
五、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土壤有机质恢复与提升。支持养殖大县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在种养密集区域,探索整县推进畜禽粪污和秸杆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第二节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每年扶持1个明星企业,规范提升10个示范社,扶持100个规模经营示范农场,培训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认定一批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推动金融、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群中,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鼓励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提高组织化程度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以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动小农户分散经营向多元主体合作经营转变。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全产业链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支持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优势,实施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环境整治、休闲旅游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提供区域整体解决方案,与当地农户形成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快土地流转,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
三、加强农业对外合作
深化农业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企业围绕我市优势果品、畜禽、粮食、蔬菜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探索开展种植、养殖、设施农业和生物能源等领域的投资,拓展农产品贸易市场。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土地,建设各类农业开发园区、示范园区以及农产品交易中心。依托渭南驻东非经贸代表处(汉盛集团)、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支持相关企业单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将我市优势农产品、技术引导出去。深化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巩固农产品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以涉外电商为突破,积极开辟新的贸易渠道,不断提升我市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到2022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东南亚、东欧国家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至少2项,境外发展业务的企业总数不低于3家。
第五章 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现代农业技术为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第一节 拓展农村产业新空间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和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引导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引导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依托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其中大荔县通过官池镇园区、合阳县经开区和渭南经开区通过整区推进,形成一批推动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推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到2022年,全市规范经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60个、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到2.2:1,新建2个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其中,富平依托柿子产业、面粉加工业,白水依托苹果储藏、包装等初加工、果汁生产等深加工,形成新的加工板块。
二、推进农村商贸服务业
提高全市商贸服务业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推进商贸服务业整体素质、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快培育农业现代供应链主体,鼓励供销、邮政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加快在农村地区的经营布局,支持传统农业向农业供应链企业转型。提升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促进流通环节节本降耗增效。推进商贸、邮政、供销、运输等企业完善设施网络,加强战略合作,通过业务对接和设施共用等途径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源。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探索创新服务农业生产营销新方式,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形式的产销对接,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新业态。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推动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等建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支持建设面向农村的共同配送中心。到2022年,全市农村商贸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三、拓展乡村旅游业
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技术集成、商业模式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鼓励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积极培育特色消费、体验服务等新增长点。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丰富产业类型,结合自驾游、房车游等新兴消费特点,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步道、康养基地和乡村民宿。因地制宜推进临渭区、华阴市和大荔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面提升,谱写全域旅游新篇章;围绕沿黄公路休闲农业观光带和秦岭北麓山水田园休闲农业示范区全力打造一带一区休闲农业示范样板;依托沿黄公路百万亩设施农业区、富平石刻、制陶、“柿子节”,潼关“古潼观光游”,澄城“樱桃文化艺术节”,大荔“朝邑湖”、“沙苑”,合阳“洽川湿地”等当地资源和农特产业优势打造集观光、餐饮、住宿、娱乐、垂钓、购物一体的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产业体系和农字号产业小镇,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到2022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全市休闲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接待千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从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第二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以农业为依托,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拓宽增收链,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导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业,吸纳农民进入加工、运输、服务等二、三产业环节,拓展增收空间。依托创新驱动、产学研推用等体系,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产业体系。通过产业交叉渗透、要素聚集,打造以园区为载体的集群发展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交叉整合,一体推进。积极推进临渭区下邽镇葡萄小镇、大荔县朝邑镇冬枣小镇、合阳县新池镇红提小镇、白水县林皋镇苹果小镇、华阴市岳庙办万亩花海田园综合体和富平县淡村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建设;重点支持白水做大做强做优苹果主导产业,建设国家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区;稳妥推进韩城韩合国家农业公园建设工作;多方促进大荔形成观光生产一体化的农业综合立体产业。到2022年,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产业融合主体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明显提升,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全市建设1-2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5-10个特色产业小镇,全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10个,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第六章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 深入实施产业扶贫
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按有劳动能力和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的要求,立足当地、系统思维、统筹推进,通过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系统推进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商、旅游等产业和乡村治理、体育、文化等事业,激活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力,形成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扶贫新格局,努力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积极整合产业扶贫成员单位和国企“合力团”资源优势,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作用,以项目实施为载体,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聚焦富平县薛镇赵老峪北村、白水县尧禾镇阿东村、白水县尧禾镇李家塬村、合阳县同家庄镇文王村、合阳县同家庄镇兴隆社区、合阳县同家庄镇河塬社区等6个深度贫困村,因地制宜开发苹果、设施瓜菜、中药材等增收项目,增强深度贫困村“造血功能”。
二、建立长效增收机制
大力推广“党支部+”、村村建园、果园托管等成熟的产业扶贫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采取“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园+贫困户”的形式,组合运用股份、订单、返利、服务、劳务、租赁、托管等多种方式,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大集体经济蛋糕,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在壮大集体资产的同时,带动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由个别富裕向共同富裕转变,逐步实现资源增效、产业融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健康发展,有效防止动态返贫。
三、强化典型带动
广泛深入组织宣传产业扶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注重典型示范引领,继续推广“村党组织+”、“村村建园”和“果园托管”模式,宣传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的优秀企业、合作社及个人,宣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贫困户典型,实现以点带面,推进产业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
四、落实产业脱贫责任和监督
加强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返贫。加强产业扶贫督查检查,完善考核制度,改进考核方式,严格结果运用。统筹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严查扶贫领域腐败、作风、责任落实等方面问题。爱护基层扶贫干部,落实激励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第二节 重点攻克国定贫困县
用活用好土地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农业保险政策、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等政策,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项目建设、探索脱贫模式、强化利益联结、精准技术服务、拓展农产品销售方式,稳定贫困户的收入来源。2018年底,富平、蒲城、澄城、合阳等4个国定贫困县顺利摘帽。到2020年,扶持建成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增加值和品牌产品占比显著提升,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22年,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成熟,品牌优势突显,农民通过产业发展得到稳定收入来源。
一、国定贫困县
1.富平县:着力打造“一核三带四区”,即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山区林果产业带、中部平原粮畜产业带、南部灌区瓜菜产业及休闲观光带等三大产业带,柿子种植示范区、苹果高新技术推广区、奶山羊核心养殖区、设施瓜菜集中发展区等四大特色产业区。依托“富平尖柿”“富平柿饼”等国家地理标志,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支持贫困户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联营、入股、租赁、订单、劳务等多种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脱贫致富。2018年底,计划脱贫1737户6029人。到2020年,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贫困村村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的格局基本形成,通过产业扶贫等综合施策实现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全县奶山羊存栏量达100万只,苹果发展到27万亩,柿子发展到30万亩。
2.蒲城县:按照“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快速见效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单一生产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常规销售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布局“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县域东部规划实施20万亩西甜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设施西甜瓜产业;中北部旱塬推广种植金银花、黄芩、油用牡丹等中药材及花椒产业;尧山以北沟壑地区发展双季槐、核桃、柿子产业;花炮产业退出区重点发展奶山羊、肉牛、麻鸭蛋鸡等畜禽养殖业;西禹高速沿线发展酥梨产业;五陵路沿线发展葡萄、冬枣产业;罕井、高阳、洛滨等镇发展苹果产业。2018年底,计划脱贫3004户11475人。到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水果发展到63万亩,鸡存栏量达到600万羽,生猪存栏量27万头,羊存栏量18万只。
3.澄城县:优化产业类型,巩固生猪、苹果、樱桃等传统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引导贫困村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形成北部以苹果种植为主、南部以名优鲜杂果种植为主、中部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及中药材等种植加工为主的县域特色产业布局。打造“有机果”、“生态猪”等地方特色品牌,发展安全特色农产品。扶持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涉农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有机化、销售互联网化。鼓励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和订单帮扶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业扶贫模式。2018年底,计划脱贫4160户15445人。到2020年,实现稳定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发展苹果、樱桃等水果面积35万亩,中药材、核桃、花椒、黄花菜等8万亩,生猪存栏量27万头,蛋禽类存栏量124万羽,羊存栏量12万只。
4.合阳县:在有库灌、井灌条件的区域大力发展设施红提、冬枣、蔬菜等产业,在黄灌区发展红提、樱桃、红薯、黄花菜等产业,在果业优生区发展矮砧高杆立架苹果和樱桃;在合洽路沿线发展以时令水果采摘、乡村旅游、农家乐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在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花椒、核桃等林果产业;在有养殖基础的区域,大力发展奶畜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找准产业与精准扶贫的契合点,探索建立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全国驰名商标、全省著名商标和名牌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销售同步走,拓宽贫困村特色产品的市场空间,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产业扶贫新格局。2018年底,计划脱贫8083户30138人。到2020年,全县稳定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苹果、葡萄等水果发展到29万亩,林果类等其他作物发展到19万亩。
5.白水县: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发展苹果、设施蔬菜、畜牧养殖、油料作物、中药材、光伏产业和林业等特色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的特色产业体系,充分提高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能力。在西固、雷牙、城关等3镇实施苹果老园改造,在尧禾、林皋、杜康、北塬、史官等5镇发展矮砧苹果和中药材,在尧禾、西固、雷牙、城关等4镇发展设施蔬菜,生猪、家禽等畜牧产业覆盖全县63个贫困村,辐射带动县域内所有贫困户。同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抓实龙头培育,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生产科研结合,增强创新能力,培植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2018年底,计划脱贫2033户7760人。到2020年,实现全县稳定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苹果面积发展到60万亩。
二、其他县区
1.临渭区:围绕“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目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在对葡萄进行提质增效和加快品种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避雨设施葡萄。在秦岭北麓台塬、零河流域、赤水河和渭河夹槽地带,栽种猕猴桃,开展猕猴桃产品深加工和饮料开发,叫响“长寿塬”品牌。在阳郭、桥南两镇的山岭地带,利用沟边地、沟壑地、山坡地、贫瘠地大量栽植矮化核桃,升级改造老园,实行林下种植和养殖。在城市近郊建设时令水果基地,引进和推广以草莓、樱桃等为主的新特优品种突出壮大设施果蔬产业。依托牧原集团、石羊集团、正大集团,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无公害化畜牧业。加速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三产融合互动,依托产业带动,切实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和增收能力,确保产业脱贫的精准、长效和稳定。到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葡萄发展到28万亩,核桃发展到22万亩,猕猴桃发展到10万亩。
2.大荔县:结合贫困乡村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设施农业、畜牧、冬枣、水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油桃、瓜菜等种植业,生猪、肉牛家庭养殖,七彩山鸡、土鸡、乌鸡、珍珠鸡特色生态养殖。开展农旅、现代农业产业、农业教育产业、农旅文、农旅商等产业融合试点。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特色农业产业脱贫新模式。到2020年,全县稳定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冬枣种植面积45万亩,时令水果发展到38.73万亩,瓜菜发展到38.45万亩。
3.华州区:形成“南果、北粮、中蔬菜,合理配置畜牧场”的产业体系,扶持引导贫困家庭发展设施农业、猕猴桃、桃子、干杂果等特色种植,蛋鸡、生猪等养殖,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加大“互联网+”电商、旅游产业扶贫力度。通过吸收贫困户土地经济权入股、财政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贫困户等资产收益新方式,建立起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村、贫困户能从农业现代化中得到收益。到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蔬菜发展到35万亩、水果发展到7万亩。
4.华阴市:大力发展莲藕、设施果蔬、甜柿及绿化苗木等种植,奶牛、生猪、蛋鸡等养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果蔬贮运流通服务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东养、西种、南林、北果、中旅游”的产业格局。支持贫困对象与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采取直接帮扶、股份合作、委托帮扶等方式,形成“企业+产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共同发展。到2020年,实现稳定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莲藕、甜柿子、温室大棚、香椿、花椒、核桃等产业,发展到28万亩。
5.潼关县:突出软籽石榴、油用牡丹、生猪、种鸭四大产业,做好产品储藏(冷藏)、果品冷藏库、牡丹籽和丹皮加工厂建设,对养殖企业、合作社及养殖户的养殖圈舍、排污设施、场区道路加强完善提升。继续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贫困户以土地和扶贫贷款资金入股企业、合作社,同时企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强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农产品市场,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突出生态、绿色、安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22年,巩固脱贫成果,软籽石榴发展到5万亩,花椒发展到12万亩,种鸭存栏量40万羽。
6.韩城市:按照“一镇一园区、一村一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乡村振兴主线,结合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加快城乡一体,三产融合,谋划在北部打造林下产业及临河水产养殖区;东部打造沿黄景观带苗木花卉、森林村庄、设施蔬菜等多彩农业;南部发挥各类农业园区和休闲农庄优势,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综合体;西部山区壮大椒、果、畜种养特色区;中部围绕城市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区域物流配送等服务产业集聚区的特色产业布局。通过“扶持为主、培训带动、托管促进”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发挥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到2020年,全市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22年,花椒发展到55万亩,水果发展到20万亩,蔬菜发展到5万亩。
第七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一、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建立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政策。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功能作用,补齐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不足的短板。强化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吸引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加快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和新产业新业态。
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农民增收支持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把培育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与短期稳定机制结合起来,为农民增收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政策支撑。加快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落实同工同酬的用工制度,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保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积极推广节本增效适用技术,探索建立农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继承、抵押、担保等权能。探索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订单和应收账款质押、大型农机具和农业设施抵押,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在重要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中同步建立生产者收入补贴制度,健全资源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广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形成农民可持续收益。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一、落实农村土地政策
严格执行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按照中省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具体安排部署,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
二、加强流转土地监管
加大对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力度。在前期试点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市大范围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工作。
三、提升流转服务质量
依托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县级设立对外办公大厅,镇级设立土地流转便民服务窗口,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流转交易。
四、全面应用确权登记成果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效利用确权成果,加大应用推广,为适度规模经营、发放涉农补贴、土地承包权退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提供支撑。
第三节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一、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19年基本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各类产权确权和登记颁证,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规范交易行为、丰富交易品种,完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推动成为农村各类资产资源流转交易、项目招商活动、项目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到2018年底,建立健全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县镇村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二、建立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同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章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职能。到2020年全市涉及农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三、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集中开发或者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等项目;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探索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相应产业。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项目开发、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到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2022年,力争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
第八章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第一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全市计划每年培育5000名,到2022年,职业农民总数达到3万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将显著改善,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收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推进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建设
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技推广应用、乡村手工业发展等,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和学科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在优秀人才选拔、农业系统职称评定过程中,在严格条件的基础上,倾斜基层,注重业绩,注重服务群众成效,切实发挥好激励作用。积极实施“基层农技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深入实施农业领军人才计划、农技青年骨干人才计划和农业实用人才计划,培养支持农业领军人才50名左右,农技青年骨干人才150名左右,农业实用人才5000名左右。认定一批带动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和民间文艺为重点,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加大奖励和激励机制,给予农村优秀人才更多的关怀、帮助和支持,对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创新者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稳定农村基层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市县农业专家工作站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务等活动,对于成效显著的给予适当经费支持。抓好市农业专家服务团建设,专家服务团要结合县(市、区)农业实际,与市县农业专家工作站积极联系,每年共同围绕重大、实用农业技术推广等内容在各县(市、区)开展4次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声势和影响的集中培训活动,积极服务当地农业生产,扩大专家团影响。实施“人才+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实施办法,在果业、林业、蔬菜、畜牧业等方面,从企业(大户)团队、产业专家智库、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大综合服务团队四个方面加强产业人才梯队建设,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