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农业农村局

首页/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正文

“千万工程”的渭南实践丨南高迁村:产业有干头 日子有奔头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7

“咯吱——”4月17日清晨6时许,冯兴林打开家门,顺手拿起门后的扫帚,清理起家门口零落一地的花瓣。他媳妇打趣地说,过去冯兴林拿起笤帚的次数都能数过来。这两年,他却主动打扫卫生,为何?

冯兴林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家家门前的卫生都整洁得很,我家也不能落后嘛。”原来,每天清扫各自门前的卫生是南高迁村村民的规定动作。

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杜宝峰介绍,村上还聘任了4名专职保洁员,负责村文化广场、村道和公园的环境卫生。

杨宝明是保洁员之一。这一天,他仔细清理了村文化广场附近下水道的杂物。他说,眼看到雨季了,要及时清理掉这些杂物,否则遇上大雨,容易造成排水不畅。

朱根延家就在村文化广场附近。他说:“这段下水道是去年重新加宽加深改造的。这里地势较低一些,过去遇上大雨,常常出现积水现象。经过这么一改造,雨天时积水明显减少了。”

当下朱根延家附近的几棵红叶李竞相绽放,人过留香。朱根延环顾村子一周感叹道:“现在村上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跟城里的公园一样。”

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智介绍,这两年村上组织村组党员干部,分片分区域栽植了国槐、红叶李等1500余棵,实现了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先后实施卫生改厕660户,修建巷道排水设施2230米,硬化生产道路6200米,安装路灯150盏,打造出了环境亮堂人清爽的乡村形象。

“如意,你这么早就下地呀。”清晨6时15分,杨如意哼着小调从冯兴林家门口经过。杨如意回应:“今个给葡萄树掐胡子,这是个细活,去早一些,多干会。”说完,杨如意向村上大棚产业园走去。

看着杨如意远去的背影,冯兴林感叹着:“如意的日子如意了。”

原来,杨如意是南高迁村的一名脱贫户。过去的日子过得艰难,前几年在政府的帮扶下,顺利脱了贫。为了防止其返贫,2021年,村委会将他安置在村上的大棚产业园,一月2700元工资。日常还能经管家里的果园。

像杨如意一样,在大棚产业园里务工的脱贫户共有4名。用他们的话说,“当了几十年农民,过去一直都是从土地里‘刨食’,时常还落了空,现在竟然月月领上了工资,人一下有了精神。”

大棚产业园是南高迁村的集体经济。这几年,该村村委会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园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先后整合资金287万元,流转土地130亩,建成61个温室钢架大棚,大力发展阳光玫瑰、克伦生等名优特葡萄。2023年,每座大棚产值6万元左右。

南高迁村有耕地面积4920亩,村民大多以种植名优葡萄和中早熟时令水果为主。村上还定期邀请农技专家为村民指导如何提高果子的产量和品质。有些村民还通过线上销售的形式增加收入。

“来,我们再排练一遍。”4月18日傍晚时分,新时代文明实践演出团团长冯山文吆喝着“演员”。冯山文说,闲暇时间,跳上一支舞,唱上一首歌,说上一段三句半,就是属于村民们的浪漫。

村上有7个村民小组,680户人家。为了便于管理,该村还组建了网格化应急便民服务平台,设有2名网格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担任;7名网格管理员,由各小组组长担任,32名网格信息员,由村群众代表担任;实现了对村民包联全覆盖,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网格办、情在网里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采访中,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村上的新变化,硬件有了看头,产业有了干头,精神文化有了盼头。杜宝峰告诉记者,这些都得益于“千万工程”经验的充分学习运用,近几年来南高迁村以宜居宜业人居环境为突破,带动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实现新跃升,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渭南市“千万工程”示范村。